Duffy 血型系统为人类23 个血型系统中发现较早的血型系统。Cutbush 等于1950年在一个多次输血的血友病病人血清中发现了一种抗体, 称抗2Fya 。因为该病人姓Duffy , 故称为Duffy 血型。抗2Fya 的对偶抗体抗2Fyb 是Ikin EW 等(1951)发现的。Sanger 等(1955) 使用抗2Fya 、抗2Fyb 二种抗血清调查黑人, 结果发现了Fy (a2b2) 型。为此, 假设存在第三个等位基因Fy。而后Chown 等在白人中检出了另一个等位基因Fyx , 该基因只产生少量的Fyb 抗原, 与某些抗2Fyb 血清只呈弱反应。将混合的人红细胞注射小白鼠产生与抗2Fy3十分相似的单克隆抗体, 称为抗2Fy6 (Nichols et al , 1981) 。
国际输血协会( ISBT) 1995 年[3 ] 确定Fy 系统编号为008。本系统共有6 个抗原, 其命名及编号分别为Fya(001) , Fyb (002) , Fy3 (003) , Fy4 (004) , Fy5 (005) 及Fy6 (006) 。
Duffy 血型的定位 Duffy 血型在染色体上的座位与先天性白内障座位连锁, 也与遗传性视觉异常连锁。从而证明Duffy 座位位于第1 号常染色体上(1q22223) 。这是定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第一个人类遗传标记。
Fya 与Fyb 抗原的性质 用免疫亲和技术分离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抗原, Fya 及Fyb 抗原连同膜成份的相对
分子量为40 ku (Moore , 1983) 。同样, 用免疫斑点法以高效价抗2Fya 测红细胞阴影, Fya 抗原位于35243 ku 的糖蛋白上, 在带5 与带6 间迁移(Hadley et al , 1984) 。
Fya 及Fyb 的位点数目 纯合子FyaFya 及FybFyb 红细胞上Fya 及Fyb 的位点数为17 000。杂合子FyaFyb 红细胞上Fya的位点数只有6 900 (Masouredis , et al , 1980) 。
Duffy 血型抗体
抗2Fya 这种抗体主要见于输血后, 而妊娠后不常见到, 天然抗体几乎从未见过, 大多数抗体为IgG, 大约50 %的补体激活到补体C3 阶段。抗2Fya (以及Fyb) 主要为IgG1 , 在3 组报道中, 这种亚类分别为6/ 7 , 12/ 14 及11/ 16 Engelfriet , 1978 ; Hardmanand Beck , 1981 ; Szymanski , et al . 1982) , 在最后一组中3 例抗2Fya 有IgG2 组分, 4 例部分为IgM; 2 例抗2Fyb 全部是IgG1。偶而, 抗2Fya 凝集盐水混悬的Fy (a + ) 红细胞, 而且与Fy (a + b - ) 红细胞较Fy (a + b + ) 红细胞凝集得更强(Race , et al , 1953) 。有些抗2Fya 在手工凝集胺及凝集胺抗人球试验中不凝集(Malde , et al , 1986) 。
抗2Fyb 抗2Fyb 较抗2Fya 少20 倍(Marsh , 1975) ; 常常见到的不是在自身的血清中, 而是在含有其他红细胞同种
抗体的血清中。有几个凝集混悬于盐水中红细胞抗Fyb 的例子中, 其中一例天然抗2Fyb 用间接抗人球试验证实是由Issitt
(1985) 报道的。
抗2Fy3 , 2Fy4 和Fy5 抗2Fy3 与除表型Fy (a - b - ) 外的所有人红细胞反应。因为Fy (a - b - ) 表型在黑人较白
人明显常见。不出意外的是这种抗体, 在黑人与白人一样是罕见的。有证据表明, 在黑人Fy (a - b - ) 表型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Fy (a - b - ) 在其他种族中十分少见。在Fy (a - b - ) 白人中, Fy 糖蛋白基因分析, 显示14 碱基对缺失以及其他改变表示其将不再产生Fy。反之, 在Fy (a -b - ) 黑人中, 最可能的遗传机制是Fy 糖蛋白mRNA 的下调。提示, 微量Fy 糖蛋白的“产生”, 因此防止了对蛋白产生免疫反应(Mallinson , et al , 1995) 。从黑人中得到的抗2Fy4 与Fy (a - b - ) 反应的唯一例子, 以及从大多数黑人中得到的同Fy (a + b - ) 和Fy (a -b + ) 反应的例子, 即分别假定基因型为FyaFy 与FybFy(Behzad , et al , 1953) 。抗2Fy5 是由黑人病人产生的, 常常见于含有其他免疫抗体的血清中, 它与来自黑人的除Fy (a- b - ) 以外的大多数红细胞起反应, 与Rhnull 细胞反应,或与不管何种Fy 血型带有不同变异的e 抗原反应(Mered2ith , 1985) 。
Duffy 抗体很少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偶尔引起轻症新生儿溶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