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自身输血 自身输血已有百余年历史。起初仅仅是为了满足血液循环,只限于加输体腔内的失血。以后虽有发展,但应用并不普通。近年来由于有下述优点:①避免由输血传染疾病;②避免血型抗原等引起的同种免疫;③避免由免疫作用引起的过敏反应;④自身输血者由于反复放血,楞刺激红细胞再生;⑤为无条件供血的地提供血源。 自身输血有以下几种不同方式: 1.保存式自身输血在手术前数周采集自身血液(全血或妥离杨分)保存,以备手术时使用,也可以某些疾病缓解期采集自身血液成分,以备必要时使用。适用于:①稀有血型配血有困难的患者,如需做选择性手术而需要输血时,②曾有过严重输血反应的患者;③预防因输血而传染疾病等。 2.稀释式自身输血在手术刚开始前,采取一定时血液。同时输注晶体或胶体液,使血液稀释,而血容量维持正常。这样在做手术中损失的是稀释的血液,即主要是血浆和稀释液。当手术出血达一定程度时,再回输新鲜自身血液。 3.手术中回收自身输血,即吸取术中所失自身血,经处理后再加以回输。 以三种自身输血方法各有其特点,哪种方法最佳,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严格选择适应证,一个病例可以选择两种方法并用。 六、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播性疾病 输血是抢救生命与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有时甚至危及生命,一般把输血引起的问题分为不良反应与传播性疾病两大类。 (一)输血不良反应 可以按反应发生的时间及免疫状态分类,也可按所输血液成分分类。但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均应及时分析原因,确定诊断,及时处理。如在输血过程中发生反应则应即刻中止输血,工应考虑在下次输血时采取预防措施。常见输血不良的反应表4-20。 表4-20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按时间与免疫状态) 反应种类 一般病原病因 即发反应 免疫性 溶血反应(有明显症状)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荨麻疹 非心原性肺水肿 红细胞血型不合 白细胞抗体 iga抗体 血浆蛋白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体 非免疫性 高热(有休克) 充血性心力衰竭 溶血 空气栓塞 出血倾向 枸橼酸钠中毒 钾中毒、血液酸化、高血氨 溶血反应 细菌污染 循环负荷过重 血液物理性破坏,如冰冻或过热,药物与非等渗物的混入等 加压输血与输血操作不严 输大量陈旧血 输大量acd血后引起低钙血症 输大量陈旧血 迟发 免疫性 移植物抗宿主病 输血生紫癜 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或血 浆蛋白的同种(异体)免疫 对红细胞抗原的回忆性抗体 植入有功能的淋巴细胞 血小板体(常为pa1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 反应 非免疫性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血栓性静脉炎 疾病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疟疾 巨细胞病毒感染 多次输血(100次以上) 插入静脉的塑料导管 有关的微生物传播 (二)输血传播性疾病 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均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有乙型、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弓形体病等。此旬,如血液被细菌污染,可使受血者由此引起菌血症,严重者可致败血症。在由输血引起的疾病中,艾滋病危害性最大。 1.肝炎:输血后肝炎的传播情况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献血者人群中肝炎流行情况;②所用的检测肝炎试验的灵敏度与特异性;③血浆制品中肝炎病毒灭活效果,近年来由于采用了比较灵敏的乙型与丙肝炎的筛选试验,传播率明显下降,但仍不能免其发生,尤其以使用混合血浆制品时可能性为大。 2.艾滋病输入hiv感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患艾滋病。hiv既存在于血浆中,也存在于细胞中,所以输入全血、细胞成分、血浆或其制品,均能传播艾滋病。血友病患者因常输入用大人份数混合血浆制备的浓缩ⅷ因子,而感染艾滋病的机会更多。 3.巨细胞病毒输血也是巨细胞病毒感染途径之一,且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血者。如早产儿,先天性免疫缺陷者、器官移植患者等。在库cmv存活时间较短,所以输库存血比输新生鲜血传播cmv的机会少。 4.疟疾输全血或成分血均厅传播疟疾原虫,疟原虫在冷冻细胞中楞存活数年之久。输血传播疟疾的潜伏期输入疟原虫数量及种属有关。 5.梅毒献血者患梅毒并处于梅毒螺旋体血症阶段,可以传播梅毒。梅毒螺旋体中体外生活能力低,4摄氏度时生存48-72h,40摄氏度传染力,100摄氏度立即死亡,近年来我国性病增加,因此对预防输血传播梅毒应给予高度重视。 6.其它。此外当献血者有eb病毒感染、黑热病、回归热泪盈眶、弓形体感染时,均有可能通过输血传播。
输血
来源:
作者:
时间:2011-11-03
Tag:
点击:
本站为中国真正公益的稀有血型网站,请您看到的同时,转发给您知道的稀有血型朋友,加入我们的稀有血型联盟血库,有您的支持,我们将更加努力为稀有血型朋友服务!
0
最新评论共有 188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