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世界无偿献血者日”前后,我区献血办、区中心血站联合各镇街、学校及组织无偿献血志愿者共开展了7场以“捐献更多血液 挽救更多生命”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在6月18日的活动中,区献血办、区中心血站邀请了近百名无偿献血志愿者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区中心血站站长代表区献血办对参与无偿献血的志愿者们表达感激之情,并对我区目前无偿献血工作进行分析介绍。
随后,机采成分献血者代表、稀有血型献血者代表及无偿献血的志愿服务者分三组进行讨论及参与有奖问答,对我区无偿献血工作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有偿献血烙下历史印记
据了解,历史上混乱的血液市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熟知这段历史的老一辈们通常教育子女们不得参加献血,这也是目前无偿献血工作开展的主要阻力。区中心血站站长邓诗桢介绍,我区血液采集工作与全国各地一样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献血法实施前由社会人员扮演“血头”组织卖血者四处卖血的时期。卖血者靠卖血换来的钱养家糊口,血头从中谋取暴利;第二个阶段是由政府单位以有偿的形式组织人们参与献血。相比前一阶段,此时血液市场略显规范,但一些欲从中谋取报酬为生的人成为了“专业献血者”,频繁地献血严重影响了血液捐献者的身心健康。
在这两个阶段,卖血者直接到医院献血供病人使用,由于检验设备落后、检验流程不严格,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各类传染病通过血液交叉感染,使卖血者和用血者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无偿献血体现社会文明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实施,我国血液采集和使用从此有法可依。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我区于2000年正式成立番禺血站,负责对血液进行招募采集以及严格检验、存储以保障血液质量。这标志着我区血液采集工作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在区献血办及各镇街献血办组成的网络的带动下以及富有爱心的市民的支持下,我区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截至今年,我区已连续12年实现献血100%来源于自愿无偿献血,100%满足临床需求,临床提供血液100%合格,且没有发生一起输血传播疾病的事件。无偿献血工作也正式列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一个重要指标。
稀有血型者要随叫随到
在参与当日座谈会的人群中,有一个小组的成员属于稀有血型血液捐献者。据介绍,在稀有血型系统中,Rh阴性血型系统是ABO血型外又一主要的红细胞血型系统。该血型在我国主要的汉族人群中仅占3%。近3年我区稀有血型无偿献血队人数已达133人。
由于稀有血型血液按普通的血液存储条件储存,不能超过35天。超过这个“保质期”,其红细胞将会遭到破坏,血液就不能使用。为此,这些稀有血型人群在相互间发扬互助互爱的精神,尽可能保持在有同类血液患者需要时,第一时间参与无偿献血。
为了让这些来之不易的血液能够长期保持足够的存储量,区中心血站从2009年6月引入了冰冻技术,这使RH(D)阴性血液可保质库存时间达10年。这使在我区接受治疗且需要补充血液的稀有血型患者生命更有保障。
成分血捐献者如活体血库
讨论组中还有一组是专门捐献成分血的志愿者。据志愿者彭灼良介绍,他于2000年始开始参与我区的无偿献血,后来我区引入了机采成分血技术,他又成为我区首批以血小板捐献为主的定期无偿献血者。
多年来,彭灼良已参加机采血小板捐献30多次,每次2个治疗量,相当于捐献了5万多毫升的全血。据他描述,机采成分血并不难,医生通常从捐献者的一只手入针,通过相联接的经过严格消毒且一次性使用的管道流入血液分离机内,分离出所需要的血小板,同时将其它血液成分输还给献血者。全过程约需一个半小时。
由于血小板存储时间短,在早期血小板捐献队伍人数较少时,彭灼良通常一个月到血站捐献一次,大多数时候是医院急用时临时捐献。他们就像是一个活体的“血库”随时轮流捐献血小板,挽救病床上垂危的生命。
据介绍,健康人体内血小板数量充裕,捐出的血小板在48小时内就可以恢复到采前水平。因此捐献者可以每间隔四周捐献一次,一年最多可献12次。
献血志工助社会识献血
在今年的无偿献血工作系列宣传活动中,最为显眼的是无处不在的献血志工。他们大多数是定期的无偿献血者,也有的是极力支持无偿献血工作的市民。他们通过区中心血站的培训以及自身亲历无偿献血的感悟,在每一次活动中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无偿献血工作,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无偿献血,以挽救更多的生命。来源番禺日报)
捐献更多血液 挽救更多生命
来源:
作者:
时间:2011-06-28
Tag:
点击:
本站为中国真正公益的稀有血型网站,请您看到的同时,转发给您知道的稀有血型朋友,加入我们的稀有血型联盟血库,有您的支持,我们将更加努力为稀有血型朋友服务!
0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