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小伙子范林刚今年24岁,目前在武 汉大学读研一。上大二那年,得知自己是Rh阴性AB型血,属于“熊猫血”,他立即加入到湖北稀有血型群。
12月12日晚,范林刚在本稀有血型网站看到西安女孩小欣的求助信息:由于脊柱侧弯,小欣须手术治疗。不料,术前的血型检查发现小欣血型是Rh阴性AB型血,属稀有血型。因缺少2000毫升血液,小欣手术不得不暂时搁浅,她只好在网站上发帖求助。
“和我的血型一样,我要去救她!”范林刚次日买了火车票,登上了去西安的列车。14日清早,他到达了小欣入住的医院。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验血后,医生竟然告诉他,他的血型是Rh阳性AB型血。原来,三年前的那次血型报告是错误的,范林刚只好遗憾地回到武汉。
“他的行为值得肯定,让人感动!”对于范林刚的爱心之举,武汉市血液中心刘自强说,他跟武汉市400多名“熊猫血”人有着一样的品质:热情、善良、无私——
太稀有,发生率仅为3‰
武汉市血液中心公共事务科科长袁明超介绍,人类的血型一般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在这4种重要血型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因子,叫做RH。在普通人群中,RH阴性血型的概率为千分之三,所以这种血型常常被称为“熊猫血”。
武汉近400熊猫血人随时待命
2003年11月,武汉市血液中心将我市发现的稀有血型者组织起来,成立了武汉稀有血型血液捐献者联谊会,2005年更名为“互助会”。建立伊始,还只有100多人,但随着宣传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400人加入了互助会,固定的血友有200多人。
血液中心一年平均要接到四五次求救电话,只要有需要,电话打过去,99%的人都会二话不说地献血,无论他们在干什么,而且即便一年两年没有联系的,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像随时候命一样,顷刻间赶到。很多人的联系方式换了,还主动打电话来告知。
袁明超自豪地对记者说起今年11月13日的“大救援”行动,当天,三家医院先后打来电话急需A型RH阴性血:普爱医院一孕妇即将临产,医院担心孩子会有新生儿溶血,提前打来电话申请800ML,紧接着,协和医院又打来电话称第二天该院为一患者动手术,也需要最少2000MLA型RH阴性血,而最让人揪心的是,当天接近晚上12时,161医院又接诊了一因刀伤而住院的新疆小伙子,急需1000MLA型RH阴性血。一刻也不能耽搁,8名符合条件的互助会成员接到电话立刻赶到血液中心,伸出了自己的手臂……
“说不定哪天我的血就要去救人了,所以常年都保持警惕”,记者采访互助会的成员时,他们均表示,因为献血时对身体的要求比较严格,睡眠不好、感冒、喝酒等都不能献血,所以他们尽量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目前,互助会的成员已经由最初的100多人发展壮大到了现在的近400人,但袁明超表示,现在缺口还是很大。如果按照RH阴性在汉族人口中0.3%的比例,武汉830万人口中,应该约有2万多名RH阴性稀有血型者。
他表示,由于目前很多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流动性强,所以有一部分人一两年后就流失了。他呼吁,武汉市民积极地参与进来,为这份爱心事业“添砖加瓦”。
他谈道,其实越早知道自己是RH阴性越好,如果一旦需要住院输血,自己可以及时提醒医生,保证自己的健康。而对于女性来说,在怀孕生产时,也可以提前做适当的预防措施。
平时,他们和我们一样上班下班,不过,无论在干什么、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只要接到血液中心的“紧急电话”,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献血点,伸出自己的胳膊……他们就是武汉稀有血型血液捐献者互助会的成员们。
尹红兵:从顾忌到期待救人
“刚听说自己是稀有血型的时候,感觉到很奇怪,也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和别人不一样了。但加入到互助会后,看到有这么多兄弟姐妹,感觉好亲切!”说起互助会,38岁的尹红兵开心得像个孩子。
尹红兵是武汉万邦激光金刚石工具有限责任公司一名管理人员,平时工作繁忙,但只要是互助会组织的活动,他一定参加。
2005年,尹红兵参加了一次无偿献血,查出自己是B型RH阴性稀有血型,当时因为不了解什么是稀有血型,还郁闷了一会,感觉自己“有问题”。最后,在血液中心专家的解释和不断参加活动后,尹红兵的顾虑完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期待”,期待自己有一天也可以用自己的血液救人。
去年7月,他终于等到了血液中心的电话。同济医院一名孕妇即将生产,新生儿有可能溶血。接到电话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他想都没想,从床上爬起来就往血液中心赶。让他感动的是,一向反对他献血的妻子听说他要去救一个孩子,不仅没拦他,还陪着他一起来到了血液中心,献出400ML血。
他12岁的女儿第二天知道了昨晚的事情后,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爸爸,你是好样的,我要向你学习。”
邵小珂:我就是“义务宣传员”
邵小珂今年26岁,但在互助会里已经是“元老”级的人物,从2003年加入互助会后,她已经成长为互助会的“秘书长”。不过,邵小珂腼腆地说自己就是义务宣传员。
邵小珂说,每天除了上班,她的业余时间都是在网上度过。她是三个稀有血型群的群主,每天工作是为新进成员答疑解惑。很多稀有血型成员顾虑很多,她就从零开始给他们“扫盲”。
邵小珂说,前不久,一个刚生完孩子的刘女士申请加入到群里。加入群后,邵小珂耐心地给她解释,并告诉她稀有血型不仅可以救人,也可以互相救命。当刘女士听说了他们的很多救人事迹后,激动地表示,自己也要去献血。
5年来,邵小珂有过三次“紧急献血”的经历。但最让她难忘的还是2003年自己的第一次紧急献血。令她难忘的不仅是第一次,还因为她见到了自己救的那个宝宝。那是个溶血的新生儿,当时她去看的时候,孩子已经脱离了危险,全身换了血,躺在保温箱里。那一刻,她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太值得了,也坚定了她对这份“事业”的执着。
一年后,孩子的母亲带着孩子来感谢她,孩子白白胖胖的,见了邵小珂格外亲,一个劲地在她身上撒娇。看到孩子健健康康,邵小珂心里幸福极了。
周昱芳:差点成了“互救”第一人
周昱芳今年27岁,是O型RH阴性血,这样的血型如果怀孕属于高危人群,孩子有可能生下来就会发生新生儿溶血。
去年1月,她得知自己怀孕后,高兴的同时更多是担心。很快,互助会的朋友都听说了她的事,纷纷给她打电话,鼓励她,和她相同血型的人抢着表态,“别害怕,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一定会帮你的!”这让周昱芳非常感动。
幸运的是,去年11月,生产过程一切正常,她顺利地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女儿。第二天,互助会的朋友就赶来看望她,大家除了替她高兴,还开玩笑:“从来没有我们自己互相救命的,以为你会成为第一人,‘可惜’还是没享受上啊!”
周昱芳说,不仅互助会的朋友们让她感动,自己身边的人也非常理解自己做的事情。
记得2005年一次紧急献血,当时她正和公司领导在外面办事,她接到血液中心的电话后向领导请假,领导一听说是去献血救人,把车钥匙一把塞到她的手里,说“赶快去,别耽误了救人。”
而自己的家人,刚开始也是持排斥态度,现在,家人还总是叮嘱她注意身体,有了好身体才能去救人。而周昱芳每次参加互助会活动时,她的丈夫都主动要求带上他,去“受受教育也好啊”。